您好,歡迎進入hth下载链接網站!
產品列表

—— PROUCTS LIST

技術文章Article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從樣本中獲取更多信息的方法:超薄碳膜

從樣本中獲取更多信息的方法:超薄碳膜

點擊次數:746 更新時間:2023-08-04

圖片

在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中,數據可靠性主要取決(jue) 於(yu) 樣本製備的質量。雖然一些納米材料(例如納米顆粒和蛋白質等),本身就是電子透明的,無需進一步進行減薄處理,但是它們(men) 仍需分散到薄支持膜上。碳膜支持膜是電子透明的,因此可以避免支持膜材料信號對樣品分析的幹擾。無論是對納米材料還是生物納米結構研究,碳支持膜的質量和特性對樣品分析結果有重大的影響。

本應用說明介紹了如何以可重複的方式製備超薄碳膜。這些支持膜可廣泛應用於(yu) 各種納米結構,有助於(yu) 從(cong) 樣本中獲得更多信息。



碳膜:如何定義(yi) “質量"?

得益於(yu) 機械強度、傳(chuan) 導性和熱穩定性等優(you) 勢,碳膜是一種wan mei的支持膜材料。常規碳沉積方法重複性差,導致超薄碳膜的製備過程耗時耗力。通過這種方法所製備的碳膜結構和質量,主要由碳蒸發參數決(jue) 定,包括蒸發模式、真空度、蒸發率、工作距離和溫度。在詳細探討這些參數以及高質量無定形碳膜的蒸發製備之前,我們(men) 必須先定義(yi) 碳支持膜的“質量"標準,然後再討論廣泛適用於(yu) 電子顯微鏡應用的碳支持膜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 對電子高透明度:支持膜的厚度和密度對圖像的襯度和分辨率有重要的影響。當支持膜的 質厚與(yu) 樣品相當時,就會(hui) 減弱圖像中結構細節的強度。

  • 對電子束轟擊有較大的耐受度

 

  • 厚度均勻:支持膜的厚度對圖像分析、定量和電子斷層成像至關(guan) 重要。

  • 無任何內(nei) 部結構、表麵不平整和汙染物問題。

  • 導電,以防止電荷積聚

  • 易於(yu) 製備和重複性高

 

然而,滿足上述條件的碳支持膜隻是製備合格TEM樣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將樣本添加至碳支持膜上。通常,樣本分散於(yu) 水或溶劑中,其中經常會(hui) 含有剩餘(yu) 的反應產(chan) 物(例如表麵活性劑、封端劑等),這些物質很難去除,是TEM測試的汙染源之一。即便在添加樣本之前預先清潔碳支持膜,樣本本身也還會(hui) 引入汙染物,並通過支持膜表麵擴散至目標區域,在電子束作用下分解,並發生聚合反應產(chan) 生碳堆積,削弱樣品信號強度。很明顯,用於(yu) TEM樣本製備時,碳支持膜還需要滿足其它條件

  • 如果樣本分布於(yu) 水中,支持膜應通過輝光放電或能量較弱的等離子體(ti) 進行親(qin) 水化處理。整個(ge) 處理過程不能損壞碳支持膜,並且該親(qin) 水化處理對均勻地分布納米材料或生物結構十分重要。

  • 支持膜需要具備較好的機械穩定性,以便在研究過程中進行操作。

  • 支持膜應能夠耐受其它後處理步驟,例如為(wei) 清除汙染物而執行的高真空加熱處理。

     

簡而言之,製備過程中有兩(liang) 步是至關(guan) 重要的:

    • 在基材上獲得“高質量"的薄碳膜

    • 將支持膜轉移至合適的支持結構。



 



在基材上蒸鍍超薄膜

製備超薄碳膜時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其中,用的是將一層5 nm的非晶碳蒸鍍在聚合物支持膜上聚合物可以是Formvar、Butvar、Collodion等),隨後將聚合物膜溶解。但是這種方法會(hui) 導致剩餘(yu) 的碳膜產(chan) 生褶皺。

 

另外,未溶解的聚合物會(hui) 導致碳支持膜膜不均勻或引入雜質。另一種適合製備超薄碳膜的方法,是直接將碳膜蒸鍍在剛撕開的雲(yun) 母片上,並在水中分離碳膜,再將其轉移到Quantifoil或多孔碳膜上。為(wei) 優(you) 化碳支持膜的穩定性和電荷消散性能,並減少成像過程中的振動,支撐結構也bi bu ke shao。

 

我們(men) 可以通過不同的碳蒸鍍方法獲得非晶碳膜,其中電弧蒸發預成型石墨棒是zui chang yong方法。在該製備過程中,在支持膜上容易沉積形成大顆粒,導致厚度分布不均勻。另一個(ge) 缺點是蒸鍍過程中的輻射熱會(hui) 損傷(shang) 對溫度敏感的樣品,導致碳膜產(chan) 生褶皺,而且會(hui) 形成尺寸較大的碳簇。同時,蒸鍍過程中大幅提升的壓力也會(hui) 進一步促使這些碳簇形成(粒度變大)。

 

由此會(hui) 導致在3-5 nm厚度的碳膜上,形成十分粗糙的表麵。同時,高熱量也會(hui) 影響石英晶振片的振蕩頻率,導致很難精確地、重複地製備碳膜。另外,高能蒸鍍的碳顆粒會(hui) 形成較強的粘附作用,導致很難從(cong) 雲(yun) 母基材上分離碳膜。很明顯,碳棒蒸發並不是重複地製備光滑超薄3 nm碳膜的*佳方法



 

 



自適配的碳絲(si) 蒸發技術

靈活、精準、可再現

自適配的碳線蒸發技術可精準地、靈活地製備碳塗層,而且其適用性遠超本應用案例中介紹的超薄碳膜。它的高靈活性得益於(yu) 其du te的自適配工藝和多段設置方式。除蒸發模式外,電子設備也十分重要,尤其是蒸鍍對均勻性和精確性高要求的超薄薄膜時。我們(men) 能夠通過多次蒸鍍獲得超薄碳膜,整個(ge) 過程可以設置由4組碳絲(si) 以脈衝(chong) 模式進行蒸鍍,達到*高的精確性。

 

每次脈衝(chong) 蒸鍍過程後,都會(hui) 測定碳膜的厚度和剩餘(yu) 碳絲(si) 的狀態,以此為(wei) 下一次脈衝(chong) 調整參數。蒸鍍過程中穩定的高真空狀態(5x10-6 mbar)可以使超薄碳層沉積的更均勻。通過該方法沉積的碳膜無任何內(nei) 部結構、不平整表麵和汙染物。另外,輻射到樣本的熱量也會(hui) 顯著減少。如上圖所示,濾紙上連續地沉積了不同厚度的碳膜,從(cong) 左至右厚度分別為(wei) :1、2、3、4和5 nm。另外,碳絲(si) 蒸鍍技術能均勻製備大麵積樣品。下圖顯示了碳膜製備之前(A)和之後(B)大約10厘米的圓形濾紙狀態。

圖片

碳絲(si) 蒸鍍技術更重要的優(you) 勢是兼具靈活性和可重複性。非晶碳膜的性能高度依賴於(yu) 蒸鍍的參數,例如蒸發率、真空和使用的模式等。一旦蒸鍍方案經過優(you) 化並保存後,就能夠可靠地、重複地製備一樣性能的碳膜。由於(yu) 碳膜始終是繁複的樣品製備流程的一部分,因此可重複性至關(guan) 重要



 



超薄碳膜:製備流程

 

 



 

 



1,在一個(ge) 幹淨的有蓋培養(yang) 皿中加入超純水。

2,在培養(yang) 皿的底部放一張濾紙,然後小心地在濾紙上放置Quantifoils或多孔碳膜。

3,使用碳絲(si) 蒸鍍模式,在5x10-6 mbar的真空度下,在剛裂開的雲(yun) 母片上蒸鍍3nm後碳膜。然後以30°傾(qing) 角慢慢將蒸鍍碳膜的雲(yun) 母片放入水中。在毛細力作用下,水會(hui) 滲入碳膜和雲(yun) 母片之間,促使碳膜分離。

4,慢慢將濾紙從(cong) 水中取出,確保方形碳膜沉積在網格上。

5,將濾紙移至一張新濾紙上,排出大部分水分,然後在加熱板上加熱10分鍾(40攝氏度)。

6,碳膜製備完成。



 

 



不同於(yu) Quantifoil支持膜(參見圖F),多孔板上的超薄膜非常幹淨、均勻。通過擴散樣品方法製備TEM樣品的*佳程序是:用鑷子固定載網,然後滴入一小滴分散液(約5 µl)。然後,將載網邊緣放在濾紙上,吸幹多餘(yu) 的液體(ti) 。必要時,可對超薄碳膜進行輝光放電或等離子體(ti) 清洗(低泡沫,5%的氧氣,持續約30秒)。下圖展示了常規碳膜(左圖,15 nm碳)和超薄碳膜(右圖,3 nm)之間的區別。其中,右圖可以清楚地看到CdSe晶格點陣。

圖片

圖像由Eva Bladt和Sara Bals提供(安特衛普大學EMAT)

圖片

樣品來源:Daniel Vanmaekelbergh,荷蘭(lan) 烏(wu) 得勒支大學德拜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 © 2025 hth下载链接  ICP備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