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UCTS LIST
2017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評述和2018發展展望
【中國化工儀(yi) 器網 行業(ye) 動態】2017年,環境監測作為(wei) 環境治理和環境管理的基礎,愈發受到關(guan) 注,政策頻出帶來發展機遇,全國各地水質、大氣、土壤、植被及汙染源等領域監測站點激增,在監測遠程化、智能化的實現以及生態環境的科學決(jue) 策和監管等方麵也有所提升。 一、2017年行業(ye) 評述 1、主要政策 2017年,是“十三五”期間我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wei) 重點的關(guan) 鍵期,環境監測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一方麵,省以下環保機構垂改試點、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河長製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另一方麵,包括排汙許可、環保稅、環保督察、按日計罰在內(nei) 的環境管理機製加速完善。環保進入強監管時期,戰略高度節節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碼。 (1)大氣監測政策 2017年是“大氣十條”收官之年,也是我國環境監測領域成果豐(feng) 碩之年,各項新政策、新辦法、新方案落地實施,為(wei) 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服務。 2017年9月,環保部發布《“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工業(ye) 園區應結合園區排放特征,配置VOCs連續自動采樣體(ti) 係或符合園區排放特征的VOCs監測監控體(ti) 係。 2017年9月環保部組織編製了《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點位布設技術指南(試行)》等四項技術指南,規範了大氣網格化監測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大氣汙染防治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 2017年11月中國*《大氣VOCs在線監測係統評估工作指南》發布,該指南基於(yu) 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開展VOCs在線監測評估工作中的經驗,形成了大氣VOCs在線監測係統的評估框架和基礎方法,以支持省市開展大氣VOCs在線監測管理,完善城市大氣VOCs監測的技術體(ti) 係,同時促進該行業(ye) 的規範化發展。 2017年11月環保部組織編製了《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臭氧標準傳(chuan) 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及其配套的四項作業(ye) 指導書(shu) ,規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臭氧量值溯源與(yu) 傳(chuan) 遞工作,推動完善我國臭氧監測質量控製體(ti) 係。 (2)水環境監測政策 2017年6月,《水汙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會(hui) 第二十八次會(hui) 議二審。隨著新法的實施,國控水質監測站點有望持續增加,未來可能形成水質監測數據平台,利好水質監測企業(ye) 。 2017年8月,環保部辦公廳發布了《關(guan) 於(yu) 做好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的通知》,對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規定,將推動環境監測儀(yi) 器儀(yi) 表的銷售,提升第三方運維服務質量。 2017年10月,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以細化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要求和任務措施為(wei) 基本定位,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wei) 核心,為(wei) 各地水汙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南。 (3)土壤監測政策 按照《2017年全國環境監測要點》和《關(guan) 於(yu) 做好2017年土壤監測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17年7月,環境監測總站發布《2017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要求》,從(cong) 頂層設計出發,科學、專(zhuan) 業(ye) 的全麵介紹土壤監測項目、監測技術要求。 2017年11月,環境保護部、農(nong) 業(ye) 部聯合發布《農(nong) 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對農(nong) 業(ye) 土地進行分類管理等,從(cong) 而為(wei) 全國土壤汙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據和辦法指導,*我國土壤環境麵臨(lin) 的難題。 (4)其它 2017年3月,環保部辦公廳下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全國重點汙染源監測數據管理係統聯網試運行工作的通知》(環辦監測〔2017〕365號),要求全國範圍內(nei) 在2017年5月底前對各省聯通該係統,6月至11月開展聯網試運行,12月完成全國聯網,正式上線運行。 2017年9月,辦公廳、國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對於(yu) 我國進一步深化環境監測改革、理順環境監測體(ti) 製、解決(jue) 環境監測中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麵、準確、客觀、真實,具有重大意義(yi) 。 2、行業(ye) 發展 2017年,環境監測作為(wei) 環境治理和環境管理的基礎,愈發受到關(guan) 注,政策頻出帶來發展機遇,全國各地水質、大氣、土壤、植被及汙染源等領域監測站點激增,在監測遠程化、智能化的實現以及生態環境的科學決(jue) 策和監管等方麵也有所提升。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各地政府紛紛走上了治霾之路。而網格化監測係統,因其、科學,能有效提升治理霧霾的工作效率,能為(wei) 環境監管提供數據和等優(you) 勢,成為(wei) 治霾的新主流。 水質監測儀(yi) 器一直以來占據了環境監測市場45%以上的份額,近幾年行業(ye) 市場規模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水質監測儀(yi) 器領域的不斷擴張,為(wei) 我國水環境治理帶來了生機。隨著國產(chan) 設備技術水平逐漸提升,並充分考慮我國國情,2017年,水質監測設備從(cong) 以進口設備為(wei) 主,逐漸轉向更多的考慮使用國產(chan) 設備。 當前,中國土壤監測市場仍處於(yu) 起步階段,由於(yu) 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汙染物成分複雜,土壤監測網店較大概率將依賴給予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wei) 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需求龐大。 2017年,環境監測行業(ye) 在項目模式創新方麵有了很大突破,目前已有3個(ge) 監測PPP項目相繼落地,政府購買(mai) 服務項目也紛紛開展,為(wei) 社會(hui) 資本進入環境監測市場,更快地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開展監測數據輔助決(jue) 策打開了通道。 同時,環境監測產(chan) 業(ye) 鏈分工正在重新整合,環境監測產(chan) 業(ye) 鏈主要分為(wei) 上遊硬件、軟件、檢測試劑,中遊監測儀(yi) 器、監測係統,下遊儀(yi) 器維護、設備運營。上遊產(chan) 業(ye) 基本由外資企業(ye) 占領,中端市場主要由上市企業(ye) 如雪迪龍、先河環保、中環裝備、聚光科技、天瑞儀(yi) 器等占據,下遊主要為(wei) 第三方環境服務企業(ye) 。但從(cong) 2017年的企業(ye) 發展、並購等情況來看,行業(ye) 內(nei) 的企業(ye) 都在向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拓展,致力於(yu) 成為(wei) 涵蓋軟件、硬件、集成、運營維護的生態環境監測綜合服務商。 雖然2017年環境監測行業(ye) 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如環境監測點位仍不足,一些汙染區域及新的汙染指標尚未覆蓋;監測數據仍不足以為(wei) 環保決(jue) 策做足夠的數據支撐;市場存在惡性價(jia) 格競爭(zheng) ;國產(chan) 監測儀(yi) 器技術水平仍需提升等等。 3、熱點技術 (1)常規汙染源監測方麵 2017年,隨著各地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排放政策的落地,汙染源和廠界VOCS在線監測係統大批量的投入應用。市場應用的大幅增加,標誌著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檢測法(GC+FID)技術在汙染源和廠界監測應用的成熟。 在掌握激光前散射、等速采樣等核心技術後,超低煙塵監測係統取得突破性技術進展,解決(jue) 汙染源煙塵低於(yu) 5mg/m3測量下線問題,實現超低現場煙塵的有效監測。國產(chan) 監測係統穩定性、精度、可靠性已經取得長足進展。國內(nei) 主要的煙塵監測技術研製企業(ye) ,均已推出成熟的超低煙塵監測係統,逐漸開展環境適應性檢測認證,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逐步增大。 (2)大氣監測方麵 隨著大氣複合汙染現狀、形成機理、區域輸送、汙染來源、防治策略、行政對策等方麵研究成果的大量應用以及相關(guan) 軟件開發的逐步完善,空氣預警預測係統逐步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突出成果就是形成自主的NAQPMS空氣模型,開發的空氣質量多模式集合預報係統根據氣象模式提供氣象場驅動,基於(yu) 大氣排放源清單處理模型製作立體(ti) 網格化的大氣排放源,進行多模式、多成員集合預報,實現空氣質量統計預報模型、實時監測數據同化等功能,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同時,通過汙染來源解析,可解析不同行業(ye) 、不同地區、不同汙染物對汙染的貢獻率等信息,為(wei) 空氣質量決(jue) 策分析提供科學依據。 大氣源解析產(chan) 品大幅進入國家監測站點,促進大氣汙染源解析、跨區域傳(chuan) 輸等方麵研究的進步。源解析產(chan) 品的大量應用,得益於(yu) 國家儀(yi) 器重大專(zhuan) 項對大氣源解析研究技術的支持,如大氣細顆粒物基於(yu) 熱光透射法有機碳元素碳檢測技術、基於(yu) XRF射線法重金屬離子檢測技術、基於(yu) 閃蒸汽化和幹擾氣體(ti) 溶蝕技術的硫酸鹽和硝酸鹽檢測技術、氣體(ti) 擴散和過飽和蒸汽解析技術的水溶性離子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大氣源解析產(chan) 品已逐步取代進口產(chan) 品。 常規空氣站監測係統具有自身的優(you) 勢,但也存在建設成本高、運營成本高、布設點位有限等固有缺陷,作為(wei) 彌補,微型空氣站在2017年得到了大量推廣和應用。電化學法傳(chuan) 感器、小型化集成等硬件技術的研發,實現了檢測儀(yi) 器的微型化。同時,得益於(yu) 網格化模型算法的研究成熟、預警預測多模式機製的形成、微型站點質量控製流程的成熟,以及軟件開發的成熟,實現了微型空氣監測站的網格化大量應用,形成覆蓋整個(ge) 城市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網絡,實現網格化預警預測、汙染源清單核查、單點汙染源控製等,對區域空氣治理帶來新的決(jue) 策依據。 二、2018年發展展望 十九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至的高度,未來,環保行業(ye) 伴隨環保稅的推進、落地將進入嚴(yan) 格監管階段,而環境監測將會(hui) 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和市場空間。 目前,以空氣環境監測、水質監測、汙染源監測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形成了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wei) 核心”,我國環境監測行業(ye) 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wei) 主的裏程碑發展機遇。而且環保稅法實施之後,征稅要有監測數據,需要安裝監測設備或者第三方監測服務,這對環境在線監測設備的需求也會(hui) 大幅增加。而且,環保稅法包含的監測參數十分廣泛,不僅(jin) 有空氣自動監測、水質自動監測的常規監測參數,還有重金屬、VOCs、有毒有害氣體(ti) 等100餘(yu) 種特征汙染物監測參數。這些都為(wei) 環境監測行業(ye) 提供了發展機遇。預計“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設備銷售增速大約在25%左右,市場空間超過1000億(yi) 元。環境監測儀(yi) 器也將向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動化、係統化和智能化的方麵發展。同時,隨著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監測儀(yi) 器的生產(chan) 也將形成一定的規模。 近年來,環保產(chan) 業(ye) 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並引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環境監測向智慧環保邁進,預計2018年,以提供智慧地解決(jue) 問題為(wei) 導向的智慧環保將加速發展,政府迫切需要有效減排的綜合解決(jue) 方案,谘詢、監測、監管、減排、達標規劃為(wei) 一體(ti) 的整體(ti) 方案將會(hui) 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而監測企業(ye) 將進一步轉型,強化數據挖掘,數據係統服務方麵的能力。同時,伴隨著環境監測項目的綜合化、大型化,PPP模式、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創新商業(ye) 模式的應用將會(hui) 進一步落地。 編輯點評 環保建設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普遍提升,國家相關(guan) 部門對於(yu) 生態係統的維護、環境的治理、節能減排等工作越來越重視。作為(wei) 必*環境監測領域,同樣受益匪淺,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原標題:2017年環境監測行業(ye) 發展評述和2018年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