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UCTS LIST
對水質汙染“零容忍”,科學儀器助力治水攻堅戰
【中國化工儀(yi) 器網 行業(ye) 動態】夏季本是水汙染事件的高發期,加之梅雨季節臨(lin) 近,水質變黑發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很多居民因此受到不少困擾。近日,上海鬆江區一居民小區就出現了發黑的自來水,影響了3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用水。還有很多住在黑臭水附近的居民,長期受惡臭侵擾,到了夏天連窗戶都不敢開。為(wei) 了維護人們(men) 的生活環境和用水安全,國內(nei) 各地區開始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水質監測和治理。 先監測後治理 科學儀(yi) 器洞察水質 科學治水,自然離不開科學監測。近日,深圳一條河道采用了互聯網+河道水質監測手段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工作人員在河道中放置了無人自動水質監測站,可以通過水質在線監控係統對河道進行監測,對熒光法溶氧、電導率、PH、濁度、溫度、五項指標以及通過拍攝方式進行分析並設定水質指標。一旦指標超出正常值,就會(hui) *時間上傳(chuan) 數據並發出報警信息,提供給電腦端的工作人員。 實際上,這類支持自動監測和報警的儀(yi) 器設備已經不少見了。麵對日益加深的水汙染危機,國內(nei) 外都在不斷提升水質監測技術,改進用於(yu) 檢測與(yu) 監測的儀(yi) 器設備。目前,地表水水質監測主要采用傳(chuan) 統理化監測,儀(yi) 器設備比較簡單,數據的獲得也相對容易。不過由於(yu) 水中成分複雜,企業(ye) 廠商開始推出多款針對不同元素測定的儀(yi) 器,以及支持多元素測定的多功能綜合性監測儀(yi) 。很多大型監測站已經開始引入這類綜合性、自動化、智能化監測係統。同時,為(wei) 了滿足廣大監測人員的工作需求,儀(yi) 器廠商也推出了很多在線監測儀(yi) 器,不但輕巧便攜,檢測精度也很高。 打好治水攻堅戰 對水質汙染“零容忍” 汙染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條黑臭水體(ti) 的整治不是兩(liang) 天的事,而是需要堅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大工程。英國zui有名的泰晤士河,曾經因為(wei) 工業(ye) 革命的興(xing) 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成為(wei) 一條“毒河”。1878年英國發生“愛麗(li) 絲(si) 公子”號遊船沉沒事故,640名遇難者當中大多數都是因為(wei) 泰晤士河的嚴(yan) 重汙染中毒死亡的。經過150多年的河流汙染治理,今天的泰晤士河重現了昔日的碧水藍天,其治理經驗值得後人借鑒。同樣,國內(nei) 也有水質治理的成功案例,曾經蹉跎了30年的南京秦淮河就花費了3年時間才恢複碧水清波,這說明我國並非沒有能力去治理好受汙染的水體(ti) 。 如今,雄安新區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當中,白洋澱生態環境的治理成為(wei) 了頭等大事。那麽(me) ,我國應該如何拯救白洋澱,打好治水攻堅戰呢?首先需要對汙水源頭進行把控,堵住成百上千個(ge) 排放汙染物的管道,才能避免治理好的水體(ti) 遭受“二次”乃至“N次”汙染。這就有必要出動環保部門全麵調查,順藤摸瓜找到汙染源進行重點整治。尤其是那些未經處理就排放汙染物的企業(ye) ,一定要確保達標排放,違者重責。其次,是利用好水質監測手段,了解水體(ti) 基本情況和主要汙染物,以規劃治水辦法。同時也可以盯住汙染源,便於(yu) 環保部門監管。zui後,是采取科學的治水技術,對水體(ti) 進行重新規劃,引入汙水處理係統。當然,提升治水技術離不開科研機構和企業(ye) 的共同努力。近期,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發出了治汙新材料,隻需光照兩(liang) 周就可以明顯改善水質,幫助汙水變清。上海天山公園和中山公園附近水體(ti) 治理七天後就從(cong) 劣五類水改善至五類水以上,讓研究團隊看到了這項技術的可行性。 從(cong) 昔日的小溪流變成現在的黑臭河,很多城市河道都在遭受著曠日持久的汙染。相信不會(hui) 有人願意一打開門就看到髒兮兮的河水,聞到陣陣惡臭,也不願意打開自來水就看到黑黃的髒水。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黑臭河、黑臭湖都是人們(men) 肆意排放工業(ye) 汙水和生活汙水引起的。沒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就不會(hui) 招致如此惡劣的報複。打好治水攻堅戰,與(yu) 環境友好相處,需要全體(ti) 公民的共同努力。 編輯點評 希望在科學儀(yi) 器的幫助下,治水行動能夠堅持源頭治水,加強工業(ye) 汙染治理,進一步整治提升沿河工業(ye) 小區,加大對環保違法行為(wei) 的查處力度,強化生活汙染治理,改善沿河整體(ti) 環境;堅持聯動治水,越城區、柯橋區及多個(ge) 市級部門要統籌協調、加強配合,聯動推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堅持治水,根據水體(ti) 汙染的原因,相關(guan) 河長單位要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方案,及時進行解決(jue) 處置,切實提高治水效率。 (原標題:先監測後治理 科學儀(yi) 器助力治水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