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UCTS LIST
市場拐點信號趨向明晰 水處理市場告別“追風口”
【中國化工儀(yi) 器網 行業(ye) 動態】2018年被業(ye) 界視作水處理產(chan) 業(ye) 的拐點,企業(ye) 將基本告別“風口期”,下半年業(ye) 績即便回升,短期內(nei) 也很難恢複到過去受追捧的群雄競逐。但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這也是水處理投資趨於(yu) 理性的表現。整合加劇、弱肉強食,讓真正有實力的企業(ye) 在叢(cong) 林法則中乘勢壯大,對行業(ye) 整體(ti) 並非壞事。
2018年時間過半,水處理上市企業(ye) 陸續公布上半年“成績單”。媒體(ti) 近日梳理十餘(yu) 家重點企業(ye) 的半年報發現,作為(wei) 此前為(wei) 數不多增長確定性高、估值較合理的行業(ye) 之一,水處理未能維持整體(ti) 增長態勢,部分公司業(ye) 績下滑明顯,產(chan) 業(ye) 兩(liang) 極分化突出。坐擁中央環保督察、打贏“黑臭水體(ti) 攻堅戰”行動等多項利好政策,行業(ye) 景氣度卻不如去年同期,尤其是去杠杆、融資難等因素,正在給水處理板塊帶來嚴(yan) 峻考驗。 2018年中期業(ye) 績公布,水處理行業(ye)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企業(ye) 借勢利好政策增收利,但也有些企業(ye) 遭遇利潤下滑、深陷債(zhai) 務危機。再從(cong) 個(ge) 股看,“冰火兩(liang) 重天”的現象更為(wei) 突出。以淨利潤為(wei) 參考,根據迄今已發布的年中報,上半年水處理企業(ye) 淨利潤紛紛下滑,多數企業(ye) 未邁過億(yi) 元淨利門檻。這再次印證了水處理行業(ye) 的“小散”特征,數量眾(zhong) 多卻難有百億(yi) 級中堅力量。 對此,在眾(zhong) 多業(ye) 界人士看來,這並非偶然。汙水處理項目動輒5—10年以上的運行周期,但我國銀行的平均期限隻有3年左右的時間。加之目前金融機構對環保整體(ti) 產(chan) 業(ye) 鏈仍持觀望態度,短期內(nei) 不斷再融資極易導致企業(ye) 風險陡增,積累到一定階段後便會(hui) 集中爆發。 客觀條件是一方麵,部分水處理企業(ye) 在高歌猛進的同時,卻忽視了風險預估、防控等能力,也是此輪水處理“寒流”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些業(ye) 界觀點認為(wei) ,“很多人認為(wei) ,環保市場非常大。有的蜂擁而至,也有人‘逆風飛翔’。”隨著經濟下行、監管趨嚴(yan) ,水處理不可避免受到去杠杆、融資難等外部因素影響,加上資本泡沫冷卻,水處理企業(ye) “乍暖還寒”的處境實際上早已被預見。 盡管各細分板塊表現不一,但水處理行業(ye) 利潤下降的趨勢尚存,下半年跑贏大盤的可能性較低。尤其在環保融資環境收緊、風險管控趨嚴(yan) 等多重情況下,拓寬現金流需放在*,市場對現金流重視度大幅提升。諸如汙水處理設備、淨水器等周期短、資金回收較快的項目,或是下一階段的“強造血”分支。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認為(wei) ,下半年走勢雖有望回升,但水處理行業(ye) 正在回歸理性,基本告別了無序擴張的“紅利期”。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何在?企業(ye) 應將更多精力放在“苦練內(nei) 功”上,改變過去一味拿項目、玩資本等運作方式。多位業(ye) 界資深人士均指出,水處理行業(ye) 將回歸理性常態,核心技術才是企業(ye) 生存的根本所在。水處理發展初期,行業(ye) 基本處於(yu) 一片草莽,但隨著環保整體(ti) 市場進入成長周期,水處理企業(ye) 更多表現在技術、人才、運維等多維度層次。 因而,進入拐點之際,提質增效恰是水處理產(chan) 業(ye) 的契機所在。伴隨環境質量標準逐步升級,技術的杠杆作用必將逐步凸顯。我們(men) 也相信,回歸本源後的水處理市場也將繼續以技術驅動駛入更為(wei) 廣闊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