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UCTS LIST
“熱”議不斷:國產熱分析儀器的今天明天
【中國化工儀(yi) 器網 行業(ye) 動態】前文《“熱”議不斷:回顧熱分析技術的前世今生》簡要介紹了熱分析技術的誕生和發展,並列舉(ju) 了一批在熱分析領域卓有成就的科學儀(yi) 器廠商。不過,細心的讀者一定會(hui) 發現,這批有著幾十年輝煌曆史的企業(ye) 都來自於(yu)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國內(nei) 儀(yi) 器廠商卻未被提及。個(ge) 中原因為(wei) 何?國內(nei) 熱分析儀(yi) 器廠商在市場中究竟有著怎樣的表現?未來發展又將如何?
國產(chan) VS進口:“四六分賬”的背後 雖然我國從(cong) 建國之初就開始了熱分析儀(yi) 器的研製,但長期以來的發展速度一直較為(wei) 緩慢,真正從(cong) 事熱分析研製工作的人才和企業(ye) 並不多。相比於(yu) 國外企業(ye) 長達幾十年的發展曆程,國內(nei) 廠商缺少深厚的技術積澱,難以獨立研製出功能複雜的熱分析儀(yi) 器。因此,目前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在工藝和性能上還遠遠落後於(yu) 進口產(chan) 品,僅(jin) 在低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不過,關(guan) 注過今年國內(nei) 熱分析儀(yi) 器采購情況的行業(ye) 人士可能會(hui) 感到疑惑:從(cong) 中標公告上看,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與(yu) 進口產(chan) 品不說是“平分秋色”,也是“四六分賬”,怎麽(me) 還會(hui) 說國產(chan) 不及進口呢?實際上,隻要將這些中標公告按照不同的采購金額劃分出區間,就能發現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為(wei) 何能撐起市場的“半邊天”。有數據顯示,1萬(wan) 元以下乃至10萬(wan) 元以下的價(jia) 格區間均被國貨壟斷;10萬(wan) 到50萬(wan) 元價(jia) 格區間由進口品牌和國產(chan) 品牌分別瓜分上半區和下半區;50萬(wan) 元以上則罕有國產(chan) 品牌的蹤跡。這一現象也印證了上述所說,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僅(jin) 在低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市場則難以與(yu) 進口品牌相抗衡。從(cong) 數量上看,國產(chan) 品牌可以憑借在低端市場的壟斷與(yu) 進口品牌“平起平坐”,而從(cong) 銷售金額和*來看,國內(nei) 廠商卻處於(yu) 弱勢地位。 衝(chong) 擊市場!國產(chan) 品牌的崛起之路 或許有人會(hui) 說,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在低端市場的良好表現足以支撐國內(nei) 廠商生存發展,低端市場與(yu) 市場互不幹涉便是。其實國內(nei) 廠商在低端市場的日子也並不十分好過,他們(men) 的壓力來源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跨國企業(ye) ,更在於(yu) 國內(nei) 同行。要知道,中低端熱分析儀(yi) 器的技術含量較低,在國內(nei) 已經發展成熟。這塊“蛋糕”雖不見得很小,但是“分蛋糕”的國內(nei) 廠商卻多如牛毛。在這片市場中,單靠技術優(you) 勢已經很難拉開彼此之間的差距,多數企業(ye) 唯有以低價(jia) 和數量取勝。然而,在激烈的“價(jia) 格戰”之下,產(chan) 品的利潤空間被不斷縮小,廠商們(men) 爭(zheng) 到後也不過是兩(liang) 敗俱傷(shang) 。 那麽(me) ,顯而易見的是,市場中真正有話語權和競爭(zheng) 力的無疑是處於(yu) “金字塔”頂端的進口品牌,譬如梅特勒-托利多、德國耐馳、PE、理學、赫爾、日立高新、島津、TA、林賽斯、塞特拉姆、馬爾文帕納科、新科、珀金埃爾默等主流廠商。相對來說,國內(nei) 熱分析儀(yi) 器領域雖也有翹楚,但是仍然圄於(yu) 彼此之間的競爭(zheng) ,而無法撼動海外廠商在市場的統治地位。反觀上述進口品牌,雖然競爭(zheng) 同樣激烈,但是決(jue) 勝的關(guan) 鍵卻成了核心技術。以曆史發展進程來看,主流廠商之間的競爭(zheng) 已經從(cong) “搶跑”同一領域,轉變為(wei) 各有側(ce) 重。比如德國耐馳、林賽斯、賽特拉姆等品牌的產(chan) 品側(ce) 重於(yu) 高溫的熱分析,梅特勒-托利多、珀金埃爾默的熱分析儀(yi) 器產(chan) 品多用於(yu) 中低溫,TA擅長的則是高分子領域。如今,這些熱分析儀(yi) 器廠商已經在各自的“跑道”上跑出了好成績,同時還在不斷將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到產(chan) 品開發當中,值得廣大國內(nei) 廠商借鑒和學習(xi) 。 當然,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的崛起不止要依靠企業(ye) 廠商,還有賴於(yu) 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的積極研究。行業(ye) 人士指出,雖然目前熱分析儀(yi) 器普及率很高,但是國內(nei) 對其開展的基礎研究還不夠。用熱分析儀(yi) 器進行實驗的時候,多將目光停留於(yu) 表麵的現象,而沒有充分發揮儀(yi) 器本身的性能,未能對現象進行深入研究。高校內(nei) 很多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有很多錯誤的操作,甚至很少去使用熱分析儀(yi) 器。這些現象不僅(jin) 導致國內(nei) 熱分析研究的止步不前,更阻礙了這一領域人才隊伍的建設。相比之下,國外不僅(jin) 成立了熱分析相關(guan) 的協會(hui) 機構,還定期組織培訓會(hui) 議,出版專(zhuan) 門期刊,鼓勵科學工作者進行研究。 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我國在熱分析儀(yi) 器生產(chan) 製造方麵還有很大一片空白,亟待今人和後人持之以恒的奮鬥。相信在北光宏遠、北京恒久、上海和晟、上海精科、湘潭湘儀(yi) 、上海盈諾等一大批儀(yi) 器廠商的堅持下,國產(chan) 熱分析儀(yi) 器終將奪回中市場的統治地位,踏上舞台與(yu) 進口品牌一爭(zheng) 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