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UCTS LIST
PM2.5治理成果喜人 但仍任重道遠
【中國化工儀(yi) 器網 行業(ye) 動態】近日,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在北京公布的“空氣質量壽命指數”顯示,對比2013年PM2.5汙染水平,2016年降低了12%,而這一汙染減少程度預期讓中國居民平均壽命延長6個(ge) 月。 事實上,從(cong) 2011年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開始實施,到2014年中國正式開啟PM2.5汙染防治戰,再到現在,如果單從(cong) 空氣質量報告來看,PM2.5似乎已經可以基本控製在我國的標準之下,汙染治理成果著實喜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擺脫了PM2.5帶來的危害,或者說,我國PM2.5汙染治理仍處於(yu) 起步階段。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有一項數據研究表明,75%的人口仍舊生活在PM2.5超出指導標準的環境中。可能這個(ge) 時候,你會(hui) 有疑問,我國目前能把PM2.5汙染控製在標準之下,是不是已經達到了WHO的標準要求,可惜並不是。WHO給出的指導標準為(wei) PM2.5年均濃度10微克/立方米,而我國的標準則是35微克/立方米,換言之,及時達到了國家標準,還是有很大可能不符合WHO的標準。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WHO把標準定得那麽(me) 嚴(yan) 苛呢?主要原因還是PM2.5的危害太嚴(yan) 重了。 *,PM2.5的含義(yi) 是指那些直徑小於(yu) 2.5微米的顆粒物。“小”是PM2.5的主要特點之一,這意味著PM2.5更容易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比表麵積越大、越容易進入人體(ti) 體(ti) 內(nei) ,而比表麵越大也就意味著越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質,此外,PM2.5自身的組成成分也有可能是有害物質。 若要談及其對人體(ti) 的危害,具體(ti) 來說,PM2.5進入人體(ti) 體(ti) 內(nei) 後會(hui) 直接進入支氣管幹擾肺部氣體(ti) 交換,引發呼吸道疾病;進入血液後,一方麵會(hui) 損害血紅蛋白輸送氧的能力,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另一方麵其攜帶的有害物質會(hui) 溶解在血液中,導致人體(ti) 中毒;此外,PM2.5中的多環芳烴也與(yu) 居民肺癌的患病率有直接掛鉤。 那麽(me) PM2.5汙染究竟是如何產(chan) 生的呢?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於(yu)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現在我們(men) 處於(yu) 一個(ge) 工業(ye) 高速發展的社會(hui) ,冶金、發電、石油化工等都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有直接掛鉤,汽車成為(wei) 了我們(men) 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這些都需要燃燒礦石燃料,而礦石燃料的燃燒一般會(hui) 伴隨著廢氣的排放,這類廢氣中就還有大量的PM2.5。 而根據PM2.5汙染的產(chan) 生原因,PM2.5的治理過程講究的也是“對症下藥”。目前,英國科學家通過模擬研究發現,逐步淘汰壽命已滿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能有效的控製PM2.5汙染及溫室效應的加劇。 此外,針對工業(ye) 生產(chan) 中PM2.5的產(chan) 生情況,國家對於(yu) 工業(ye) 生產(chan) 廢氣排放指標進行了明確要求,同時相關(guan) 的廢氣檢測技術以及燃料加工技術、廢氣處理技術的出現,為(wei) PM2.5的治理提供了先決(jue) 條件。而麵對城市PM2.5汙染情況,除了使用直接作用於(yu) 汽車尾氣的相關(guan) 尾氣處理儀(yi) 器外,目前全國範圍內(nei) 都在開展新能源技術的普及工作,包括用電動汽車代替傳(chuan) 統汽車、電熱取暖代替煤炭取暖等等。 而在PM2.5檢測方麵,包括常規使用的大氣粉塵檢測儀(yi) 、智能PM2.5采樣器、通用性激光粉塵儀(yi) 等檢測設備,以及結合互聯網的大氣環境在線檢測係統,一個(ge) 完整的空氣檢測體(ti) 係正在被逐步建立起來。 小編相信,隨著居民生活習(xi) 慣的改善、工業(ye) 生產(chan) 監管力度的加強,在科技的發展與(yu) 有關(guan) 部門的努力下,終有,我們(men) 可以在藍天下丟(diu) 掉口罩,肆無忌憚的大口呼吸新鮮空氣。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科技日報)